close
在千禧交替之時,歐洲的風格Coupe 市場,Alfa Romeo GTV 與 Audi TT, 皆以獨特氣質各擁一片天,不論是 NA 對決 渦輪,或是 V6 高轉火拼,在高速公路上或是山道,皆有許多故事流傳。

時序轉移,Alfa Romeo GTV的後繼有人,Brera 以新一代家族面貌重出戰場,延續Alfa Romeo獨具風格的設計,加以進化的動力及底盤,不可小瞰。而 TT 也在此時推出新一代傳人,也正式在台上市。可惜 Brera 雖已到港,仍披薄紗半遮面,無法趕上此次試駕,因此老馬對上新駒,友誼之爭,一樣惺惺相惜。
今天的義方代表 Alfa Romeo GTV 誕生於 1995 年,由最知名設計師 Pinnifarina 所操刀,當初極為前衛的設計,就算歷經十年之久,仍不嫌老態,尤其是車側如刀斧雕琢的線條,更是為人津津樂道。GTV 發表以來,在1999 年進行內裝改款,中控台由黑色改為銀色,更添一體感,而 3.0 V6 車款也追加了六速手排系統,加密的齒比,對於操駕上更添助力,可惜V6 引擎重量因素,導致頭尾配重不均,雖然GTV 享有世上最佳操控的前驅跑車封號,但以V6 3.0 多餘的動力,在山道上卻未必能佔到GTV 2.0 TS 多少便宜。2003 年 GTV 進行最後一次改款,車頭造型是最大的改變,加長的水箱護罩,符合自 147, GT 以來新一代的家族面貌,低伸的車頭更添威猛,素有好評的 3.0 V6 24V 引擎再加進化,沿用 156 GTA 的 3.2 引擎,由於引擎監理系統調教不同,由GTA 的250HP , 30.6kg-m 小降為 240 HP, 29.4 kg-m,加以前雙A臂後麥花臣多連桿的懸吊系統強化,推頭現象減輕,更加上ASR 電子防滑系統,提供激烈操駕情況下的穩定性。內裝改變不多,中控台小幅變化,頂級車款配上 Momo 皮椅,支撐性大為改進,免除上一代原廠皮椅容易滑動的缺點。

由於上一代TT外型新潮,歷久不衰,新一代TT採用放大的家族"大嘴"作為車頭造型主軸,捨棄原先的弧線造型,加以稜線延伸,使得原本圓潤的身型,轉趨清瘦流暢。身為優秀造型車款的後繼車,總是很難滿足所有人的眼光 ,有人認為新一代TT 更添未來感,青出於藍,也有一些聲音,認為它遷就於家族的統一面貌,而少掉了許多獨特個性的展現,還好約略增長的車身尺碼,比起前代TT長13公分與寬8公分,加上軸距增加46mm,對於內部的空間多所助益。而新一代TT沿用之前3.2 V6 引擎,經過監理系統修改,輸出表現為250HP, 32.7 kg-m,底盤架構來自於 Golf 5 代底盤 ,主要變化為後懸吊系統由拖曳臂設計改為獨立懸吊系統,對於操控上是一大加分,而TT 3.2 Quattro 四輪傳動系統採用Heldex電子控制式的扭力分配機構。引擎動力由一中空軸輸入,再由 Torson differential外殼帶動內部的蝸桿機構將動力分配到前後軸上,一般情況下動力分配為前輪50%、後輪50%的動力輸出,遇打滑時會將動力分配到抓地力較佳的驅動輪上,最大的扭力分配極限為78%:22%。

做完簡單的規格比較,由於大雨滂沱,風勢強勁,對於動態試車而言。增添許多無可避免的危險,因此原先的加速對決構想,就此擱置。反倒是利用這般的惡劣天候,細心感受一下兩部車輛的差異。

翻開引擎蓋,Alfa Romeo 六缸引擎著名的晶亮進氣岐管,讓人每每讚嘆,當作藝術品欣賞,雖然發展年代有點久遠,然而一再修改進化,動力輸出也堪稱不俗,可惜新一代3.2 V6 引擎採用GM 模組,少了這樣的獨特風味,而此款 3.2 V6 也成為正統Alfa Romeo 動力部門的絕響。TT 採用 VAG 集團一貫的模組式設計,3.2 V6 字樣驗明正身,引擎室內配置清楚,空間倍感簡潔,對於保養維修的便利上,應有正面的幫助。


雖為德義兩國不同車輛,車室內儀表的配置竟有幾分相似,尤以三幅式方向盤,潛望式儀表:左邊轉數表,右邊時速表加上其上遮陽版的設計,還有兩側及中央空調出風口的配置形狀都非常相近,令人莞爾。

Alfa Romeo GTV 採用黑色塑料搭配褐黃色皮椅,配以淺色地毯,空間感不至拘束,尤以Momo 皮椅的質感,加上淺色縫線的點綴,讓整體質感較之前黑色或紅色皮椅配置提升許多。而TT的座艙部份,採用深色塑料為基調,配以鋁合金飾版點綴,加上淺灰色真皮座椅,包覆性良好。皮質細緻,並且配上八向電控調整,整體質感較之前短暫試駕的2.0車型提升不少,果真是一分錢一分貨的論調證明。

相較於GTV 3.2 的六速手排變速系統,TT 3.2 採用集團中最熱門的六速DSG系統,操作簡便確實。音響與中控台螢幕連動,雖然增加整體質感及便利性,但是對於往後的音響改裝,會成為艱難的任務。至於Coupe 的 2+2 座椅配置,後座總是裝飾大於實用性,然而GTV 後座勉可擠入身高160 cm 以下成人,膝部空間尚可。反觀TT 3.2 ,低伸的可開啟玻璃尾門,完全壓制頭部的空間,而膝部空間也讓乘客完全無法動彈。不過後座可全部放倒的設計,使行李箱可以平坦利用,相較於GTV 聊具一格的超小後行李箱,增添許多實用性。
GTV在1999年之後,將大型尾翼加入標準配備,乍看突兀,才發現整體線條延伸車側鑿痕,堪稱神來一筆,對於高速穩定性亦小有幫助。新一代TT仿效之前Porsche 968, 993的概念,一樣擁有自動升起的後擾流翼,除了可手動昇降外,在自動模式下,當車速達到120 km/h時,後擾流翼將立刻延伸升起,有效地降低風阻,並增加後軸下壓力,並於車速降到80 km/h時自動還原降下,於路上將成為注目的焦點。

雨勢稍歇,不過風勢仍大,路面到處積水,不適合作深一層體驗,倍感可惜。GTV伴隨著我,已經超過8年,由2.0 NA 進化到 Turbo Charged, 現今又換成 V6 大排氣量,整體操駕與熟悉感,跟許久未接觸的VAG 集團,當然很難相比。以下僅就實際試駕的小小感想,做一些簡單描述。

發動TT引擎,低沈的引擎聲,被隔絕在車室外,輕拉轉數,聲浪提升,不過個人還是獨好Alfa V6 轉數提升的甜美高亢聲浪,而非VAG V6 的低沈穩重夾雜高壓噴嘴的做動聲響。將DSG 切到手排模式,大腳油門,雖然車輛動態改變,推力湧現,但是此顆引擎較長衝程的設計,此得前段提升並不明顯,一直到了過四千轉,才感受到力量全開,很快到達近七千轉斷油轉數。而Alfa V6 的短衝程設計,展現出不同於此的活潑,從起步開始,引擎轉數迅速提升,維持平穩逐進的推力,一直到七千三百轉斷油,而過六千轉後的高亢聲浪,透過不加隔絕的檔火牆直搗耳際,每每被譽為愛快天籟,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沈迷之處。雖然路面濕滑,大雨不歇,此時Quattro系統的優勢立現,平穩的破水而進,不易感受碾過水坑的拉扯,DSG的方向盤控制系統非常就手,進檔退檔直接乾脆,也無Alfa Selespeed系統的頓挫感,難怪成為VAG集團銷售量大幅增加的最佳武器。直線將盡,退檔輕含煞車準備過彎,感覺尾部稍微滑動,很快又恢復行進路線,之後幾個較小的窄彎,本想較大動作帶過,但是方向盤轉動行程較長,有點手忙腳亂,雖然沒有出現推頭狀況,但是就是覺得轉不過去,只好被迫在彎中帶煞,勉強度過,不禁令我想到,Quattro 4WD的優勢,也許可以讓這部車提高過彎極限,但是遇到窄小急彎,卻可能失去靈活的特性,魚與熊掌不可兼得,自古皆然,而過彎之後轉數掉落,踩下油門時提升必須等待一小段空檔,也失去了出彎的某些優勢,忽然想起另一位好友參與新TT 國外原廠試駕行程之後的閒聊,他說明明相差50匹馬力,3.2 V6 對上2.0 TFSI 的TT,卻硬是占不到任何便宜,甚至在山路上還有可能追得辛苦,當初對他這番話不易理解,如今親自感受,才發現某些需要更熟練技術彌補之處。


之後換手GTV 3.2 再試一次同樣路線,雖然已換上RE-01R的胎皮,遇到水坑還是必須緊握方向盤控制好路線,前驅車在操控上的某些弱點畢竟還是難以克服,充沛的扭力輸出加上極熟練的六速手排換檔,在直線上如魚得水,雖然兩部車在帳面上馬力相差十匹,扭力相差近3 kg-m,但是Alfa V6 引擎的一氣呵成稍稍克服掉帳面上的差距,直線底的高速彎用相同速度帶過,車尾往外滑出幅度稍大,但是憑藉對此部車的熟練,約略反打方向盤輕鬆度過,之後的窄彎,得力於GTV 特有的僅2.2圈的左右方向盤死點,可以精確迅速的切向轉向角度,而不置於險象環生,過彎後轉數提升迅速,扭力接上後,便可準備下一個彎道,也許就是習慣這樣的行雲流水,才會身陷蛇毒之中,一再回味。

結束了短短的試駕比較,這兩部不同個性勁車帶來的相異操駕感受,令人回味再三。一部是歐陸大廠經由尖端技術發展而來的新世代跑車,有著高速極優異的穩定性,實用的四輪傳動,多樣化的電子輔助系統,輸出充沛的引擎,舒適豪華的車室空間,還有極為有效率便利的DSG變速系統,是任何人都可輕易上手,快意奔馳的品味座駕。而另一部是堅持操控傳統,特立獨行的外型,沒有多餘電子輔助系統,純粹六速手排,將駕馭完全取決於駕駛者與車輛契合程度的熱血硬派,雖然年代相差,然而歐洲車廠在造車上的某些堅持,都可反應在這兩部車之上,不管這是不是個對等的戰爭,彼此,都是非常可敬的對手,相較於雙B在車陣中的數大,感謝我們還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!

PS:以上內容轉載自ALFA第一人Benny大大的文章^-^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alant2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